固态电池杀到!五年后油车崩盘,还是电车被割?

远邦人家 2025-06-28 3238人围观

一、固态电池的突破,到底意味着什么?

1. 续航与补能革命

- 能量密度翻倍提升(400-700 Wh/kg),让电车续航突破1000公里,彻底解决里程焦虑;

- 充电时间缩短至10-15分钟(接近加油速度),宁德时代、比亚迪已实测成功。

2. 安全性质变

- 固态电解质彻底消除自燃风险,针刺、撞击均不起火,热失控温度从150℃升至300℃;

- 低温性能优化(-30℃续航保持率85%),北方用户不再当“电动爹”。

3. 成本与量产时间表

2026-2027年为量产节点(比亚迪、丰田、奔驰已规划装车),但初期成本是液态电池的2-4倍,仅用于30万以上高端车型;

预计2030年后成本降至合理区间(与液态电池持平),全面普及。

二、现有电车:短期贬值阵痛,但长期仍处主流赛道

1. “被割”风险集中在2025年前购车用户

- 当前500公里续航车型,可能因固态电池落地导致二手残值率暴跌30%-50%(参考早期续航300公里车型现状);

- 硬件限制(如400V架构)导致无法升级固态电池,老车恐成“技术弃子”。

2. 但电车生态仍在持续进化

- 充电网络、三电维保体系日益完善,服务链不会断裂;

- 政策持续倾斜(补贴、绿牌、免购置税),使用成本仍碾压油车。

结论:早买电车的用户会承担贬值损失,但用车体验和服务体系不受颠覆性冲击。

三、油车:遭遇系统性淘汰,风险远超电车

1. 全维度竞争力崩塌

使用成本劣势放大:油车每公里油费约0.6元,固态电池电车仅0.1元(谷电充电);

政策绞杀加速:欧盟2030年、中国2035年禁售燃油车,北上广深已限制加油站新增。

2. 后市场生态濒临瓦解

-维修陷阱:停产车型配件价格飙升(如广汽菲克保险杠炒至4万),未来油车独有部件或“天价维修”;

服务链萎缩:2023年全国加油站减少1800座,转型超充站趋势不可逆。

3. 二手车残值或“膝斩”

- 豪华油车3年残值率已跌至50%(如30万凯美瑞现值15万),固态电池普及后可能再腰斩。

结论:油车面临的是“系统性消亡”——从使用价值、政策空间到服务生态全面坍塌。

四、终极对比:谁的损失更惨烈?

贬值幅度:残值率跌30%-50%(技术迭代导致), 残值率或“膝斩”(政策+技术双杀) |

使用成本:电费低,维保便捷油费高,维修难且贵

服务网络 :充电桩普及,生态持续完善加油站缩减,配件断供风险高

政策风险 :持续受益(绿牌/补贴) 限行/禁售/排放税多重打压

五、给不同车主的理性建议

1. 现有电车持有者

若购车不久:至少再用3年,等固态电池成本下探后再换车;

若计划换车:优先选800V高压平台车型(兼容未来超充),延缓淘汰速度。

2. 油车持有者

老旧油车:2027年前出手,避免残值进一步缩水;

刚需用车:选插混/增程过渡(如比亚迪DM-i),规避政策风险。

3. 持币观望者

预算充足:等2026年固态电池高端车型(如比亚迪仰望、奔驰EQ系列);

预算有限:选液态电池性价比车型(如特斯拉Model 2,保值率相对稳定)。

总结

五年后,油车用户才是真正的“大冤种”:

现有电车的痛点是“贬值快”,但仍在主流赛道内,充电、维保、政策都还在支持;

油车却要面对“生态消亡”——维修贵、加油难、政策堵截、残值崩盘,最终可能“想用都用不了”。

技术迭代的浪潮里,没有谁绝对安全,但油车面临的是系统性退场,而电车只是经历阶段性升级。若你现在手握油车,可能需要更果断地规划未来了。